清水见底 明镜照心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: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者:赵纬发布时间:2024-01-03浏览次数:14

《说文解字》注:“镜,取景之器也。”《大戴礼记》曰:“明镜者,所以察形也。”明亮的镜子能照出万物的外形,并由此引申出借鉴之意,把别的人或事作为镜子,来对照自己,以便取长补短,吸取经验教训。一个人经常揽镜自照、审己考己,不仅能看清自身外在的美丑,还能检视自己内在的净污,发现尘埃,及时清扫,从而保持心灵纯洁。

据《大唐新语》记载,唐代冯履谦在转任河北县尉时,他以前的一个属僚张怀道为表示祝贺,便派人送去一面铜镜。冯履谦把县吏们召集在一起,拿出铜镜给大家看。众县吏纷纷夸赞此铜镜做工精美,实属佳品。冯履谦却正色道:“这是我的一个故交送的。我居官任职,有朝廷俸禄为生,怎么可以私下里接受馈赠呢!古语曰:‘清水见底,明镜照心’,我做官也一定要如清水明镜一样。”然后写了一封书信,连同铜镜一并让张怀道的属下带了回去。

明镜能照见万物,是因为它表面光滑、洁净。清代李尚卿在邵阳县任知县时,勤政为民,不取一毫,百姓在县衙前为其立德政碑,记述他的六大功绩:一是巡察民隐,二是操守廉洁,三是俭约奉公,四是民无冤狱,五是事不扰民,六是不徇私情。李尚卿离任时,有百姓在家门前摆一盆清水,悬一面明镜,称赞他“清如水,明如镜”。对执政者而言,百姓就是一面镜子,从其喜怒哀乐中,能“照”出政绩如何;从其褒贬口碑中,能“照”见民心向背。

明镜照心,能照见境界、照见党性修养。党员干部如果能自觉做到“窥镜而自视”,乐于自我内省,这种谦逊坦率的态度本身就是一面明镜。1955年,新中国首次授衔。许光达因为战功卓著,被拟授予大将军衔。当他从贺龙元帅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,马上给毛主席和党内有关领导写了一份“降衔申请书”,情真意切地剖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,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,受之有愧。毛主席对此无限感慨地说道:“这是一面明镜,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。”

“观于明镜,则瑕疵不滞于躯。”要想找出自身缺点,把瑕疵从身上、心里都清掉,不断改进提高,完善自我,就要勤“照镜子”,直面不足。《世说新语》载:晋孝武帝将要给大臣们讲《孝经》,谢安、谢石两兄弟事先在自己家里为众人讲习。车胤也在其中,他有不懂之处,却不敢多问。于是对袁羊说:“我不问吧,怕有遗漏;多问吧,又怕劳烦谢家兄弟。”袁羊道:“我看不会。”车胤问:“你怎么知道呢?”袁羊回答:“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,清流惮于惠风。”意思是,哪里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照,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呢。

学会“照镜子”,照正面,可知不足、明是非、去灰尘;照反面,可敲警钟、戒邪念、常自省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当养成常“照镜子”的好习惯,通过自我检视,正身正行正言正心,把腐朽之气、贪腐之思、不良习气祛除干净,让理想信念、责任担当、党性修养在心中永远透亮如新。